缓刑是刑法的一种具体应用,即刑法的暂停执行,即经法定程序确认构成犯罪、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人,应当先宣告定罪,但暂不执行判处的处罚。 简单地说,行为人构成犯罪,应当接受法院审判,定罪量刑,同时宣告缓刑。 缓刑宣告后,意味着行为人不需要在拘留中心或监狱服刑,而是由特定的检查机构,即社区矫正机构在法院宣布的缓刑检查期间检查罪犯,根据罪犯在检查期间的表现,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适用刑罚。 那些适用缓刑的人呢?适用缓刑的条件是什么? 《刑法》第七十二条规定,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、三年以下(含本数)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,符合以下四个缓刑条件:(一)犯罪情节较轻;(二)悔改;(三)无再犯罪风险;(四)缓刑对居住社区无重大不利影响的,可以缓刑。 当然,符合上述条件的,不一定宣告缓刑,但可以宣告缓刑,但对于18岁以下的人、孕妇和75岁以上的人,应当宣告缓刑: 具体判断是否符合缓刑条件,应综合客观证据和犯罪分子的主观表现,一般主观恶性较小,自首、坦白、立功、被害人理解、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、自愿认罪、犯罪未遂、犯罪中止等量刑情节,可认为犯罪分子人身风险降低、社会危害、再犯可能性降低,考虑是否适用缓刑。 另一方面,被判处三年以上(不含本数)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、死刑的罪犯不适用缓刑。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主要分子,由于人身危险和社会危害,再犯的可能性较高,不适用缓刑。 缓刑期限也分为两类:被判处拘役的罪犯,缓刑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,但不少于两个月;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,但不少于一年。 自法院宣布缓刑判决生效之日起,犯罪分子应当在十日内向经常居住的社区矫正机构报告,由矫正小组对缓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。缓刑人员必须遵守法律、行政法规,服从监督;按照调查机关的规定报告活动;遵守调查机关的规定;离开市、县或者迁居的,也应当报调查机关批准。 此外,缓刑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,但缓刑可以撤销。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,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:(一)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前有其他罪的,应当撤销缓刑,对新犯罪或者新发现罪作出判决,数罪并罚;(二)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,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,情节严重的,撤销缓刑,执行原刑罚。 缓刑被撤销后,犯罪分子将被拘留所或监狱拘留,已经通过的考验期不予扣除,不计入服刑期限。 自缓刑制度发展以来,逐渐转向积极追求,促进犯罪分子更好地再社会化,更好地进行社会化转型。不可否认,缓刑制度的建立具有现实的需要和积极的作用。犯罪情节轻微但有社会危害的,应当处罚但不得过度处罚,处罚执行成本过高,对犯罪分子重返社会影响较大的,缓刑无疑利大于弊。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,缓刑无疑是犯罪情节轻微、悔改良好的犯罪分子避免惩罚品牌的机会。 |
缓刑的适用条件和范围(判缓刑是否当庭释放)
发布时间:2022-04-14 09:45:47 作者:
华荣律师事务所 浏览:688
TAG标签:
缓刑